今天迷茫、焦虑的人,更该向毛爷爷学习
- 时间:
- 浏览:42
- 来源:墨吧
友情提示:今天的内容可能过于实用,字数多达3800余字,请确保你现在闲的蛋疼;
有事先去忙,没事往下看。
马上就是五一,你先别得意,
2020,已走完了3分之1。
今年很多人因为疫情、经济下行,
被迫在家歇业,
我能感受到,诸君都非常焦虑。
有粉丝跟我说,
他们公司3月份开始就是降薪50%,
但家里开销大,房贷、娃娃奶粉啥的,说有朋友给ta介绍说有个投资项目,年化收益xx%,问我可不可行?
也有一类粉丝情况是这样,他们从事传统行业,借助疫情,想转行互联网,然后就有人推荐他们学习互联网运营;
比方说报个班学习新媒体,学费1K;学成后颁发证书,获字节跳动、腾讯内推机会;
凑巧,我也是干运营的,
就问我,这种靠不靠谱?
我的意见是:你的危机,就是骗子的商机。
所以在这提个醒:莫问偏财。
疫情不但是放大镜,更像照妖镜。
最近看了很多同行的标题:
《疫情期间,ta在XX赚了20万》
《裁员潮来袭,ta绝地反击,在家赚5万》
《复工当天,老板宣布裁员1半,你该怎么办?》
猛然一看,很好奇、很焦虑,
这人怎么做到的?
在家就赚几十万?怎么有副业?
点进去,原来是买他们的课,
让你具备高效复利思维,轻松赚钱...
有些公号我不取关,
真的就是看他们怎么卖焦虑。
疫情当下,焦虑也赚不到钱,
直接开始骗了,
真担心哪天,他们骗也骗不动,改抢了。
如果诸君真的焦虑、迷茫,
那我也来推荐你们“一门课”,
“这门课”大概要你掏50多块钱左右,
京东淘宝都有,但我推荐京东,送货快;
课程有4卷,
学完以后,你就知道怎么深度分析问题,看清形势,治疗焦虑,甚至根除焦虑。
“这门课”叫:《毛泽东选集》
01.毛主席从未焦虑
我之前翻阅毛主席年轻时候的经历,写的文章,我感受到,他从未焦虑。
不管环境再怎么可怕,他面对生死、重病,被同事误解,即使是批斗,被边缘化,他都闲庭信步。
那会毛爷爷思考的问题不是为啥昨天股市暴跌?石油前阵子怎么还跌到了负数?
而是思考红旗还能打多久?
中国该怎么继续走下去?
那个年代很绝望:
阿猫阿狗都是军阀,
手里有两条破枪,就敢来你家里收账。
资本家也剥削你,
996真的算福报。
还有老外骑在你头上;
有老外欺负你,你报警,
你看警察敢抓吗?
蛇鼠一窝,到处都是1团乱麻。
在这种操蛋的环境下面,
即使坚持布尔什维克,马克思,
也还是有很多革命者怀疑,迷茫,失望,最后背叛。
“红旗能打多久?”
那个年代很多人都在问这个问题,
但无人能回答。
只有毛主席直面、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。
在危险环境中表示绝望的人,在黑暗中看不见光明的人,只是懦夫与机会主义者。
—《毛选第2卷》
为什么毛主席可以回答很多终极问题,
甚至能预判局势走向?
靠的就是他长期读书,自己思考,最后实践,一点点突破认知限制,建立了思想高楼,也铸就了他顽强的精神信念。
我辈注定无法达到此等境界,
但是模仿这样上乘的思维,改变自己当下面对困难时的焦虑、心态,确实有极大可能。
我最近在拜读《毛选》,有几点思考,
兴许可以帮助现在有些焦虑的粉丝们。
02.学会在“马背上”读书
当你迷茫,你要做的不是赚钱,
是读书。
钱,不能给你安全感,
知识才会给你安全感。
对读书,毛爷爷这么说:
“饭可以一日不吃,觉可以一日不睡,书不可以一日不读。”
“一天不读报是缺点,三天不读报是错误。”
他年轻时候在长沙读书,是湖南图书馆常客,都是凌晨5点就到,每天,每月,下雨下雪都不例外。
长征时候更苦,前有雪山草地,后有虎狼追兵,所谓过草地,啃树皮。
这环境,比当今疫情、经济危机尤甚恶劣。
但毛爷爷就是,该读就要读;生病了没事,只要清醒了缓过神来,接着看。
列宁的《国家与革命》这本书,就是在马背上看完的。
天下太平了,在毛爷爷卧室、办公室、休息室、饭桌、洗手间都有他喜欢的书,走到哪随手拿起来就能看。
很多粉丝跟我说,
宝哥,现在没几个人能静下心读书。
是啊,没几个人静下心读书,那你静下心了,是不是就就稍强于别人?
读书,是缓解人焦虑的第1味良药。
03.问题的内核是规律
任何事情本质,其实都大差不离,
找准了内核规律,
解决任何问题都绰绰有余。
毛爷爷年轻时候,也会忧愁,
他忧愁怎么才能彻底唤醒4万万同胞的力量,
一起开创1个崭新的中国。
在这个基础上,
他灵活运用多样的逻辑手段来思考问题;
比如:
逆推,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?”
演绎,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
定义,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”
举个例子:
演绎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
“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,很快就会染成烈火,“星火燎原”的话,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描写。只要一看到许多地方工人罢工、农民暴动;士兵哗变、学生罢课的发展,就知道这个“星星之火”,距“燎原”的时期,毫无疑义的是不远了。”
预判20年内,中日必有血战。
“思之思之,日人诚我国劲敌!感以纵横万里而屈于三岛,民数号四万万而对此三千万者为之奴……二十年内,非一战不足以图存,而国人犹沉酣未觉,注意东事少。”
结果1937年,七七事变,抗战全面爆发。
彼时,毛爷爷那年才20几岁,
20几岁,就有此等眼光、预判,
你不得不服。
为什么没有把握呢?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,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,或者接触得不多,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。
—《毛选第1卷》
找到问题的规律,是缓解焦虑的第2味良药。
04.没有调查,没有发言权
摸清规律,不单靠硬核逻辑,
还有一样:搞调查。
你不要提我们做运营的,
什么调查问卷,用户反馈,
你先看前辈怎么做调查。
愚斗胆以为,最有名的调查,
莫过于《寻乌调查》。
此调查一共有五章,共计8万余字,
分别从政治、交通、经济、土地关系与土地斗争展开分析,层次极为分明。
这份调查细致到啥程度?
在寻乌,每个人的姓名、家庭状况、历史背景均有详细记录;
商铺里面种类、价格、产地等均统计在册,数据都是精准到个位数;
就连介绍交通,连小路、犄角旮旯的地方都被统计在内。
那时候可没有问卷星、百度统计这些玩意。
而关于什么是调查,很多人可能都误解了。
以为调查就一定是走出去,或者搞搞问卷调查,确定调查对象,调查目的、调查时间...
其实,查资料是调查,看档案是调查,找人了解情况是调查,问问题是调查,亲自去操作也是调查。
只要你是在为了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而去了解更多东西,这就是调查。
反过来,我们现在很多人,
看了几本书,工作了几年,就自闭了,
觉得,我啥都懂了。
不管碰到啥问题,脑袋一转,
稍作调研,甚至不做调研,
凭空诛心1套理论,情绪化感染别人;
这算什么?
讲真,像这种能解决大量、棘手的规律法则,怎么可能速成?
你越想速成,岂不是越焦虑?
谨借毛爷爷的话总结一下:
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,而不是在它的先头。
学个孔夫子的“每事问",任凭什么才力小,也能解决问题,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,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,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,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。
“调查就像‘十月怀胎’,解决问题就像‘一朝分娩’。调查就是解决问题。”
情况是逐渐了解的,需要继续不断的努力。认识世界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—《毛选第2卷》
调查实际情况,是缓解焦虑的第3味良药。
05.在现实中淬炼、坚持
不管你看书也好,
还是可以训练自己思维也罢,
最后都要落地在做事情上,
否则就是瞎扯。
树立了远大的志向。我们的任务是过河,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。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,过河就是一句空话。
—《毛选第1卷》
怎么解决船跟桥的问题?
简单:做,手脑并用去做。
讲是讲,做是做,做起来并不容易。
—《毛泽东文集第8卷》
前几年15 16年那几年资本疯狂的时候,
一说创业,
那商业闭环、用户体验、未来变现,
讲的是一套一套的。
但要写成ppt或者具体的规划书,
基本上3分之1的人就磨磨唧唧不干了。
到具体实操,能有一半的人歇逼不干;
等到最后碰到问题,解决问题,重整旗鼓,
接着坚持的,
说还有10%的人这都是乐观的。
当然,有人的确下定决心,准备干,
但是,稍有问题,或者挫折接踵而来,
付出的超过之前所设想的预期成本,
就不想干了。
比方说,你很喜欢玩王者荣耀,
结果一波20连跪,气的想砸手机,
瞬间想卸载。
诸君,别怕尝试,更别害怕犯错,
毛主席早就说过:
世界上没有完全笔直的道路,
要准备走曲折的路。
诚然!
说句不好听的,
世上若都是笔直的路,
那我们这辈子哪会如此多舛?
只要大方向是符合将来潮流,
符合大部分人利益,
这一路的苦难都权当都是修炼,
咬着牙挺过去,事儿,也就过去了。
往往有这种情形,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,产生于“再坚持一下”的努力之中。
—《毛选第2卷》
对当下不适应,
对未来恐惧,
是焦虑的源头。
别讨厌它,把它当成警钟。
正面问题,大量调查了解,
分析问题,找到发力点,
紧跟着就是顽强的行动,
并且要有决心,这么做会有效果。
关于决心,毛主席也说过:
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
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
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侦察
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联贯起来的思索
遇到啥事先调查实际情况,再串起来想,
最后实践考察,主客观原因分析,
你看看所谓的焦虑还在吗?
06.一点愚见
《毛选》这4卷,坦白的说,的确稍微生涩,
毕竟里面所涉及到的历史环境,
几乎是百年前的中国,
语法也是百年前的语法,
跟当今80、90后的阅读习惯极为不符;
但是!
里面没有1句废话,
句句醍醐灌顶,段段振聋发聩,
每看完一章节,
你脑袋会不自觉地思考,总结。
随便翻几页,不仅能看到伟人的一片苦心,
更能看到真正分析问题的方法,
还有,面对困难的必胜决心。
我还是那句罗嗦话:
硬骨头难啃,但多半很有营养,
崩了门牙啃下来,你就会比别人长得高。
斯人已逝,
精魂长存。
有伟人一直在前面指着方向,
我们有啥好迷茫?
以上
猜你喜欢